島國沙龍VI:觸不到的病人--資訊醫學在偏鄉、部落的醫療及長照創見模式

對談/
賴飛羆 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島國前進董事長
陳恆順 埔里基督教醫院教研副院長、台灣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產業協會理事長

主持/陳惠敏 島國前進執行長
紀錄整理/島國前進秘書處

今年(2021年)衛福部健保署公告「全民健康保險遠距醫療給付計畫」,開放全台約50個偏遠鄉鎮的醫療院所提出申請,預計讓一鄉鎮一院所的遠距醫療進入健保體系。其實自2018年開始,衛福部健保署便提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開放五種特殊情況得以進行遠距醫療。然而經過去年的Covid-19疫情,讓遠距醫療的開放更迎來新的契機。

這次島國沙龍邀請了在埔里基督教醫院長期耕耘偏鄉醫療的陳恆順醫師,以及致力於遠距醫療資訊的賴飛羆教授,並由島國前進基金會的陳惠敏執行長主持。讓我們一起來談談遠距醫療在台灣的展望,以及如何能填補偏鄉地區不足的醫療資源。

2021.3.19 島國沙龍VI邀約賴教授跟陳醫師一同來談談遠距醫療。

一、話說從頭,誤入跨領域的兩位專家

在與談正式開始前,陳惠敏執行長(之後簡稱惠)得知陳恆順醫師除了具備醫師資格,也同時擁有電機博士學位,便詢問陳恆順醫師(之後簡稱陳)如何從醫學領域跨入電機系領域。

惠:我聽說陳醫師的學經歷兼具醫師跟電機,想問陳醫師是先念醫生還是先念電機。
陳:電機是一個意外啦!
我原本就自己喜歡電腦,喜歡用網路,所以在醫學院畢業服役時自學。後來在台大醫院住院醫師訓練的過程中,義務幫老師同事做電腦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升任主治醫師後就被醫學院找去處理資訊相關業務。那時整個台大醫學校區(醫學院、醫院、公衛學院),除了醫院資訊室有處理醫療業務的大電腦封閉式系統外,沒有電算中心的編制,所以也都沒有人管理資訊網路,後來我就被指派負責整個醫學校區網路,提供所有師生與醫院同仁的Email與各種Internet服務。
1992年左右,台大醫學院教務分處兼醫學系主任的謝博生教授(後來擔任醫學院院院長)覺得醫師應該要學電腦,就叫我開設醫學資訊的必修課。到了1994年我國開始規畫NII(國家資訊基礎建設計畫),這是跟隨美國在1993所提出全國資訊高速公路的概念,當時我也被找去參與遠距醫療先導規畫會議。後來我記得1995年NII的啟用典禮準備要展示台大、清大、交大遠距教學及時群播,台大點本來要在校總區,結果因為那時候光纖來不及拉到校總區。剛好我又負責醫學校區的網路,所以負責台大點的張進福教授就來找我談希望把網路拉到離當時電信局比較近的醫學校區,在醫學院101講堂做NII的啟用典禮,展示高速寬頻遠距教學的示範。做完後,有一天,張進福教授就找我去吃飯,在座有幾個電機系教授,講一講就建議說:「你來念博士班。」

無獨有偶的是,身為陳醫師多年老友的賴教授也有類似的跨領域意外旅程,只是他是從電機跨入醫療。雖然沒有真正成為執業醫師,卻也一度在台大醫院服務過的賴教授又是如何踏入資訊醫學領域呢?

惠:賴教授(之後簡稱賴)與陳醫師的經歷好像有點相反過來。
賴:我會跨到醫療,也不在人生規畫裡面。
2000年時,我帶學生參加IEEE(國際電子電機工程師學會)的CSIDC(國際設計大賽)。當年主題是要參賽團隊做個能夠幫助人類維持健康的裝置。當時Palm PDA剛出來,學生就想做一個類似PDA的東西,讓人在量了健康儀器後,不用再把資訊抄在紙上而是讓數據直接進電腦,可以當個人資訊助理。之後學生就去買無線模組也買一個量體重的儀器,讓測量儀器輸出數據後,便接上無線模組傳到PDA。意思就是以後你量體重,這個值就進到電腦。當然現在來講這個已經是相當普遍,但是那時候是2000年,所以這個還是蠻先進的。因為想說是要維護健康的系統,所以就有些基本的功能,包括紀錄姓名、ID、過敏原、現時用藥等等,另外還有個功能,如果你有糖尿病,就在機器記錄下來,機器會自己去網路上尋找有關的照護跟新藥資訊,用這樣的方式維護、促進你的健康。
那一年比賽我們只得到第二名,但算是台灣學生第一次在國際重要組織裡拿到前面的名次。那時比賽分第一階段跟第二階段,首先是報名跟提企畫,第一階段挑了前一百隊進入下一輪,接著讓我們做三個月的工作,最後提期末報告。最後由主辦單位選出前十名前往華盛頓特區報告。
在前往美國時,我們要從加拿大入境美國,沒想到要轉機時,我們的飛機竟然飛走了,所以我們就跟還在飛機上的行李脫離關係。當我們到美國旅館時,我們就只有隨身行李,因此學生去會場報告時,就穿著短褲加T恤。別人就說你們為什麼得第二名,就是因為你們穿太隨便了!當時第一名是做心電圖判圖的加拿大McGill(麥吉爾)大學團隊,其實除了裁判說它們是第一名,其他八隊都說我們是第一名。
惠:至少人緣第一名啦!
賴:當時我們的裝置名字是「健康守護神」,所以大家以為我們對健康產業很了解,這也可能是為什麼後來陳維昭校長想找人去台大醫院幫忙時,就想到我。所以我踏入醫療也是規畫之外的路線。
惠:可能不是規畫路線都比較迷人一點。

二、「遠距醫療元年」對台灣醫療的影響

在聽完兩位與談人說完自己誤入跨領域的過程後,此次沙龍也準備進入正式討論。主持人首先詢問陳醫師對今年遠距醫療納入健保的看法。

惠:今年其實蠻特別的,以前我們覺得醫療給付一定要面對面,可是今年開始健保對遠距醫療的部分有提供一筆經費,讓遠距醫療納入健保。今天很高興請到長期投入偏鄉醫療的陳醫師來跟我們分享。
陳:剛剛主持人提到,今年是遠距醫療的元年,健保開始給付。不過你看一億元多嗎?一億元是非常少的。然後它可以適用的範圍是些地方?僅限山地、離島。為什麼現在遠距只給付山地、離島,因為健保對山地、離島有一種IDS制度(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 ,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這個系統是由一家醫院負責整個鄉鎮地區,由醫院結合衛生所及在地診所,整合所有資源來提供這些服務,像是社區醫療站、急救站及巡迴醫療服務。因為原本健保就有用IDS系統補助這些:山地離島額外的醫療費用。所以這次遠距醫療就在這個基礎上展開。
回到給付金額,我們可以看到健保給付的金額其實非常的少,因為它只有給付專科遠距會診,一次門診會診是500健保點數;如果你開設一個時段的遠距門診,無論多少人,一診是給付5000健保點。那如果是急診會診的話,則按照檢傷分類(分五級,第一級最嚴重一直到第五級)從2340元到507點。所以你可以知道這樣費用是給付勞務費,不包括設備、網路,或是其他的維運。
惠:就算只有勞務費其實也不多。
陳:因為如果當面看診時,會有很多人的SUPPORT,所以一個門診可以看幾十個病人,但遠距的話一個會診如果好好看的話,可能二三十分鐘跑不掉,成本效益相對來講很低。那到底有沒有這個需求,其實是有的,問題是這個需求是不是能夠有效率、合理地被規畫,讓真正有需要的人可以獲得服務。
其實偏鄉一般醫療需求,巡迴醫療都做得到,但巡迴醫療有個問題,大概一個禮拜只有一次或是兩次。加上交通時間,醫生到那邊實際看診時間可能只有兩小時,之後就要趕下一站。另外看診的時間會跟病人的工作時間發生衝突,所以有些民眾他根本沒有辦法來看病。
惠:那是他工作的時間。
陳:所以這其實是有很多困難跟問題在裡面,這些問題怎麼樣解決,我想這是一個需要討論跟規畫的議題。
惠:這樣講起來,能做的事也很少。
陳:這個只是一個開始,但我們不否定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三、「偏鄉醫療」的狀況與困難

從埔里基督教醫院(後簡稱埔基)的網頁,可以很輕易地就看到這家醫院在經營山地偏鄉醫療的用心耕耘。因此主持人特別詢問身為埔里基督教醫院教研副院長陳醫師,關於現今埔基跟他本人對於偏鄉醫療的經營。

惠:我想先請陳醫師跟我們講一下,您在的埔里基督教醫院如何推動偏鄉醫療,中間有沒有遇到您覺得蠻感動的改變或是遇到的困難。
陳:我在台大服務差不多30年,會轉到偏鄉去埔基服務,是因為八八風災。因為我家鄉在嘉義,我們家族裡面大概有十個醫師,這些親戚長期關心這些原住民部落,尤其那些教會的。發生災難之後,我們就組隊上山。我幾乎差不多每個月就會上阿里山的鄒族部落。經過這樣的過程之後,就發覺說,你要到現場實際去看、去接觸他們、陪伴他們,你才瞭解什麼叫偏鄉,偏鄉的問題在哪裡。
山地部落其實有些問題,人口老化、青壯年到外求學、就業,有很多人是在籍不在戶,是隔代的狀況,這衍生很多問題。一個是高齡社會老人的健康問題,一個兒童的隔代教養的教育問題。另外還有生活型態不健康,他們常抽菸喝酒、也盛行吃檳榔。因為傳統打獵的習慣,飲食就是喜歡吃肉,容易有一些慢性病,糖尿病也很多,痛風尤其多,加上當地地理環境比較容易發生車禍。山上醫療資源不足,就醫不便。所以他們有三句俗話:「小病用忍,大病用等,急病用滾。」為什麼用滾?因為救護車開很快,所以他在車上就一直顛一直顛,好像用滾的一樣。這些問題,你要去山上跟他們相處一段時間你才會了解。 那時候我們與部落教會合作發展老人食堂,也去做居家訪視,訪視團隊有醫師、護理人員、牧師還有教會的長老去看病人,他在家裡出不來,那我們就去看。因為沒有報備,所以不是那種報備支援醫療,而是先去關懷他,了解問題,再幫他轉介到當地的IDS醫院,那時候有十幾個個案,我們就是這樣長期持續去關懷。
後來慢慢地政府在推動長照巷弄站,推動居家醫療,就覺得讓這些服務回歸到政府的體系裏面。除此之外,我們也做兒童的夏令或冬令營。由於這些原鄉的文化開始逐漸流失,我們那時候就想說要建立他們對文化的認同跟自信心,我們叫它做部落游藝學校,把幾十位都市的兒童帶到山上,在一周內都市小朋友跟原住民小朋友一起生活、一起交流、互相學習,讓原住民小朋友教都市的學生怎麼射箭、打獵還有野外生活文化,進而建立對文化的認同,這個我們一共做了十幾屆。

四、Q&A

在與談人分享完自己在遠距資訊醫療的經驗後,主持人請在場的與會人一起交流,首先是跟陳醫師一起前來的醫學資訊專家江堤莊秘書長(之後簡稱江),他從台大醫學院資訊組退休,目前跟陳醫師一樣是台灣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產業協會成員,在協會中擔任秘書長的職務。

Q1:遠距醫療納保有必要嗎?健保的涵蓋範圍越來越廣是好事嗎?

江:這麼多年來補助這麼多經費,但是我想問說我們政府是在幫忙還是幫倒忙?我不曉得。政府也很關心,但是我發現如果我是老百姓,如果政府做有補助,我就很高興他有補助,可是如果萬一有一天沒有補助……
惠:依賴太強。
江:對!我覺得反而害了這個產業發展
陳:其實我本來就不是產業界的,所以對這個問題比較沒有Sense,但自從參與產業協會之後,所以常常聽到一些會員談這件事,尤其創會理事長的前工研院李鍾熙院長他常常在講:「政府補助不應該是免費的德政,結果反而是讓產業沒有辦法正常發展營利。」民眾覺得這是本來應該有的社會福利,為什麼要付費?其實健保也是這樣子。如果說這是一個產業,它就應該是一個營利事業,要能夠永續經營。但現在政府有很多政策要求健康照護服務不能營利,所以到後來很多醫療院所30、40%要靠自費項目才有辦法生存,因為健保完全是無利可圖。

Q2:遠距醫療可以解決健保的困境嗎?它對台灣醫療現況會帶來甚麼改變?

在討論到醫療產業的存續問題時,賴教授分享自己當年經營遠距醫療的狀況。

賴:2009年,政府為了解決雷曼兄弟的問題,推出類似產業振興的方案。我那時候還在台大醫院,我就跟陳明豐院長一起跟政府提遠距照護。當然他們會問說你們這個Business model是怎樣?我們補助完後你們會怎麼運作下去。那時候我就跟他說,我們這個遠距照護呢?就是不會賺錢的東西。但我們可以利用這個遠距醫療,增加病床的周轉率,因為住院的話會有比較多的收入是在檢查跟開刀這個部分,其他地方如果說只是恢復期,其實是比旅館還要便宜,所以我們希望把恢復期縮短。為了早點讓病人回去,因此我們開發了遠距醫療資訊系統support要給病人量測生命資訊的設備。
另外我們算過一個護理人員要照顧200個病人才能達到收支平衡。那一個護理師要怎麼照顧200個病人呢?所以數據的處理,包括心電圖的判圖都初步由AI做簡單分類,雖然說簡單,不過還是可以分到13種的分類,而不是直接說「有病」、「沒病」。簡單來講,我們(資訊出身的人才)本身不會照顧病人,但可以用這樣的模式,讓護理師照顧更多的病人。
這個中心一開始因為心臟病人需求比較大,所以先照護心臟病人,但是他要漸漸擴展它的能力、或者是醫師的團隊,可以照顧各種病人。當年的遠距醫療受到幾個限制第一個限制是台灣看病很方便,有些人覺得我不需要遠距;第二個要自己自費,健保沒有給付;第三個限制是醫師法,法律規定「醫師要親自為之」,對我們來說電腦只是傳達影像,還是醫師自己在看,當然也算親自為之呀!但就是過不了法律這一關。另外也剛好碰到22k的年代,也沒有錢,所以那時候遠距推得很辛苦。
惠:推的時候剛好,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太好
賴:這其實是蠻大的突破,以前你要取得醫療服務要到醫院來嘛!現在有遠距醫療,我們用資工系的力量把這個服務投射到各個地方。當時也有台商在中國經商,他們也SUBSCRIBE這個服務,也有帶有心臟病小朋友去留學,媽媽就幫他SUBSCRIBE這個服務,每天就量一下把心電圖傳回來。
惠:這樣服務蠻多種的,好像跟我們想像不太一樣。

Q3:遠距醫療除了在偏鄉使用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呢?

一般我們大多想像遠距醫療可以跨越物理距離限制,但或許除了超越距離外,遠距醫療可以做得更多

達米恩.艾寇斯《冤獄人生:達米恩的死囚紀事》
冤獄人生:達米恩的死囚紀事

江:剛剛在這邊看到了好幾本《冤獄人生》,我就想說監獄病人怎麼看病。
惠:對呀~現在很慘,現在也是排門診,但是他們門診就很隨便。主要是他們也沒辦法做檢查,檢查就必須帶到健保醫院去做,但是通常要到症狀很明顯,否則也不願意帶過去。所以在監所裡面發現癌症的時候,可能都是很後面的期數。現在監所因為刑期越判越長,所以也會有長照問題,可能關出來都7.80歲了,那就會是新的議題。好像醫療對這一塊沒有什麼興趣,目前是放在心口司(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做負責。
江:如果可以用遠距醫療。畢竟受刑人也有權利呀!對不對,他也是就醫不便。
賴:至少可以第一步檢測,然後再看要不要後送,這樣就不用忍到「中病」。

Q4:需要遠距的人要去哪裡找資源呢?

出身藥師的林小姐:我是藥師,在美國當藥師後回來台灣。我覺得在台灣藥師的角色跟美國比較不一樣,所以我回來之後也是在尋找自己可以做什麼。看到這個議題就想說來學習一下。有個我越聽越不知道解答的問題,就是有需求的人其實就是付不出錢的人,我們要去哪裡找這樣遠距的資源,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賴:先回答你這個問題,就是說變成由健保來給付,等於是大家一起出的意思。有人會問,健保都赤字了哪有錢來給付這些?其實如果遠距實施得好、實施得長,我認為他有達到預防效果,變成大家都看得小病,比較不會造成大病的效果。你說會有這樣的效果,難道健保的人都是笨蛋嗎?
第一個是真的要投資啦!那他們已經沒有什麼錢,又要他們去投資?我猜這就是衛福部為什麼沒有好好支持遠距醫療的原因,這都是我自己的判斷。
第二個是你想想如果用遠端都可以接觸台大等名醫,很多診所醫師就會「等無人」。我聽說在各個醫師公會有一半的人是反對的,這樣怎麼可能會通過的呢?有些醫師覺得會影響到我們的權利。請陳醫師說一說是不是?
陳:其實有時候是資源沒有好好配置,不見得真的是資源不足。像是健保IDS,其實每個鄉一年都要補助好幾千萬,像這些山地離島。可是去提供服務的醫院,它有賺錢嗎?沒有。因為大部分都是教會醫院,在這些偏鄉服務,你即使是補助好幾千萬,像我們埔基,一個巡迴醫療車,一個醫師、兩個護理師加上司機,一出去就是兩天一夜,看五個診,每個診平均大概就是十個病人,那這樣的成本,就算再補助根本就不符成本(註:因為看的病人少,可申報的健保點數相對減少)如果像同樣規模醫院,我舉例像彰基最新員林分院,它的規模跟埔基差不多,但健保申報的點數至少是埔基的兩倍以上,所以你看埔基每年要虧損幾千萬?
賴:可能跟人口有關,員林人口比較多。
陳:當然是這樣子呀!埔基負責大埔里地區,一鎮五鄉,人口不到17萬,面積占台灣的9%,然後,所以你看你再怎麼做一定都是虧錢,但還是要繼續做呀!不夠就去募款。山地的巡迴醫療不足,大部分一個禮拜都是一診、兩診,仁愛鄉16個村32個部落,埔基聯合其他診所跟衛生所一起去看,每個部落都有巡迴醫療,那埔基就要派家醫科十位、專科醫師也十幾位輪流去看,做這樣的醫療服務一定是虧錢的,但如果我們現在加上遠距醫療的話,可以提升它的照護品質。因為原來一個禮拜可能只有看一診,等於現在如果有其他時段,他有需要他可以得到需要的服務,整個醫療品質當然是提升。那如果不賺錢,因為本來就沒有營利,就再去募款,現在我們的做法是:設備是用募的,巡迴醫療車也是用募的,只有說正常的醫師的診治費,連司機的錢都沒有,因為健保沒有給付司機的項目,也沒有油料費可以給付,就像現在新的遠距醫療政策也是補助一個會診費。我覺得有時候照顧弱勢,應該屬於社會福利補助,而不是吃到健保,健保就是說提供所有人基本的健康照護,其實健保不應該無限地增加高價檢查、藥品的給付,因為每次如果又增加什麼給付的話,像我們這樣相對弱勢、偏鄉的醫院,點數又會減少,因為我們沒有去做這方面的業務。原本本意是要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可是事實上就剝奪了一些人得到醫療服務的機會,這是有點弔詭的事情。
賴:簡單來說,基本上這個政府是由有錢人組成的,為什麼呢?因為你選立委要花錢,那你花錢不夠就是欠人情,那是欠那些人人情?當然是欠有錢人的人情。不是說政府官員都很有錢,倒不是這樣。但他們是靠著有錢人把它們拱上去的。簡單來講最後決定健保要不要給付的項目,裡面沒有窮人代表。
陳:這點我要回應一下,我們都在醫學中心服務很久了,在醫學中心掌權的都是一些專科、次專科的專家。但其實大家看到在偏鄉、基層他們遇到的問題在醫學中心高層的人不一定了解,除非你真的到地方去,陪伴他們一定時間,你才會真正了解他們真正的問題。
可是實際上,在偏鄉的醫療環境看的是多重疾病,雖然不是說很困難,但是很複雜。每個不同年齡層,尤其是高齡、老年病人,根據研究統計他們平均用藥是16種,為什麼會16種?因為要到醫院看好幾科。所以我們健保在推居家醫療,在推長照機構要有專責醫師,可是專責醫師怎麼可能永遠在那裏。所以遠距醫療及遠距健康照護就很重要。居家醫療或機構巡診,我們通常是一個月去一次,開一個月的藥,但中間有甚麼問題的時候,就需要提供遠距醫療。
在2018年通過的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它是把原來醫師法第11條裡面提到有哪些可以用遠距醫療的通訊診察:山地、離島、偏僻地區、急迫情形還有特殊情形,做更明確的規範,尤其它把特殊情形比較詳細的界定五種,除了最後一種是外國人,其他都跟基層社區醫療有關,包括出院後三個月內病人、住宿型機構病人、居家醫療病人及社區醫療群家庭醫師的病人。所以這些涵蓋的人口數目前已經達到台灣人口的三分之一,估計約有八百萬人,那比最早開始遠距醫療僅適用山地離島的範圍:50萬左右,已經有大幅的放寬。但是這些新放寬的特殊情形仍有不允許開藥的限制,它只能調整你的處方不能開藥,這個其實是我們(台灣遠距照護服務產業協會)一直想要去推動鬆綁的部分,畢竟做了診斷卻不能治療,是不盡合理的。另外世界醫師會在2007年大會就已經發表了遠距醫療的倫理守則,第一條就強調你要先有醫病關係,而且要建立在互信與尊重的基礎上,其實在我們法規裡面也是這樣規範。

Q5:民眾是否有確實了解並主動使用遠距醫療呢?

出身公衛的張小姐:我剛剛聽到兩位分享遠距醫療的脈絡,但是我比較關心是,對於一般人來說,他到底知不知道這個資源?原本我們立意很好是為了照顧偏鄉跟弱勢的族群,但是這些族群現在使用這些服務的狀況:他們是處於比較被動的角色,被動地被安排,還是他們今天自己能夠主動積極地使用資源來促進自己的健康?
陳:之前遠距醫療都是試辦計畫,計畫都是德政性質,在計畫裏面都不用錢,但是現在遠距醫療元年,健保要給付,跟以前是不同的開始。
其實過去的示範計畫,有時候民眾是被安排的,不是真正有需要。政府曾經補助過山地遠距門診計畫,一年一兩千萬,兩年當中開設六百個門診,結果平均每一診使用的人次,低到你不敢想像,後來就停掉。到底有沒有這種需求,有。但這種需求是合理的被引發出來的,還是只是為了績效?這其實真的是要深思的問題。因為很多科技的進步隨著時代演進,當初我們最早做遠距醫療教學一套視訊會議系統300萬,後來我們大量採購,一次買六台,就一套100萬。可是現在你隨便一台手機,視訊的效果都比那時候好,而且是免費的,網路吃到飽也很便宜,所以不可同日而語。科技普及是一個層面,另一個層面就是醫療服務資源的可近性是怎麼樣?因為你不管遠距不遠距,你要提供醫療遠距服務的人一定要在。科技再加上去,可以把服務品質再提升,或者是提高可近性。最後要注意遠距醫療是不是Affordable 或是 Sustainable?有計畫地去做那就可以達到效果,但是不管怎麼做,虧錢的事大部分是沒有醫院去做的。現在在偏鄉唯一真的願意去做的,大概就是從一百年、五六十年前就已經在偏鄉提供醫療服務的醫院,大部分是教會醫院,因為它們已經習慣不營利、如果有虧損就會設法再去募款,所以才有可能繼續運行下去。為了要達到收支平衡符合成本效益,需要引進相關的產學研團隊一起來合作,持續輔導及發展這樣才會成功,不然的話即使有政府的補助經費或社會善心捐款,也無法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賴:我大概再補充一下,真的要有那環境,當然要用心去經營,不是說開了一定會成功。你要看病要有這個環境,有些人家裡沒有網路沒有設備要怎麼遠距呀?那就去衛生所那邊去遠距,我覺得是用心經營就會有機會啦!你可能要看項目看科別,看遲緩兒,有遲緩兒就是到醫院作復健,但要讓一個遲緩兒到醫院是大費周章,交通費用、父母的時間,如果在家裡進行復健,復健師透過視訊來指導,一定是會有很大的幫助。
惠:就醫環境也比較舒服

尾聲

江:我剛剛想,醫護人員真的是我們社會重要資源,我們如果可以讓一個醫生當十個醫生用。
賴:靠資訊呀靠資訊呀
江:像我知道有一個系統就是透過遠距的方式做語言治療。以往有病人需要語言治療,就是來台大醫院,但現在透過遠距這種方式,他可以把一個治療師或是一群治療師照顧一群病人,用整體的科技他可以提高他的量能到八倍以上,這就是我們想看到的。當然這是語言治療師的特殊例子,但是遠距可以克服時間跟空間的限制。
陳:像一些偏鄉,你會發現真的有些醫師千里迢迢坐車坐了兩個小時到一個地方,看一個兩個病人,如果我們能夠比較有效率地透過這個遠距醫療網絡便可以更有效率共享資源。為什麼以前的山地遠距門診計畫為什麼失敗,是因為它就是請專科醫師坐鎮開設固定門診,但結果沒有病人。以前臺大醫院在做遠距醫療計畫時,都有聯合門診的概念,像是結合三總、台大、成大醫院各專科醫師輪流,一個遠距門診也可同時對不同好幾個部落看診,這樣醫師的人力就可以比較有效利用。
惠:我覺得現在比較慘的是醫學界過勞問題,但是如果配合這樣的技術其實醫師可以更從容地發揮他的專業,這樣全面性的照護的能力就會比較好。
賴:我是想說以後會更順利,除了網路更快後,病歷也漸漸電子化了,包括以後也有E健保卡。
陳:這是今年開始的虛擬健保卡的計畫。
賴:其實就可以說遠距就不要插卡,但官員想法是遠距醫療不能插卡就不可行。
惠:這是觀念的問題,不然病歷電子化若只是掃描存檔而已,也沒有意義,概念沒有通。期待大家可以在各自的領域幫忙去promote一下。感謝大家今天的參與。

參考資料:2021.01.08《康健雜誌》〈2021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將帶給國內醫療什麼改變?〉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3482

--

--

島國前進 Taiwan March

財團法人島國前進基金會成立於2015年,以結合公民社會力量,從事司法改革、深化人權法治、提升公民法治素養,及落實弱勢之憲法權利為宗旨。